(第一届全运会上的“黑衣法官”)
1956 年手球运动在新中国广泛开展之后,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手球赛举行,这是全运会历史上唯一届采用11 人制的手球赛事,也是全国广泛开展手球运动三年后的一次全面检验。
共有 15 支男队和 20 支女队参加预赛,决赛阶段男女各有8支参赛队伍。解放军、湖北和广东队获得男子手球前三名,北京、广东和辽宁队获得女子手球前三名。它引领了中国手球一个快速开展、水平急速提升的时代。
(青岛女子手球队)
1958年世锦赛季军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男子手球队(该届世锦赛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合组队参赛)在1959
(青岛男子手球队)
年全运会后一个月来访,对战全运会冠军解放军队,仅以21比14赢了7个球。
1960年7月,罗马尼亚国家男子手球队来访,8战6胜2负,他们先后以8比9和12比14不敌广州部队队和安徽队,震动世界手坛因为罗马尼亚队是当时的世界顶级强队,1年后的1961年,罗马尼亚男手在世锦赛上夺冠。“
第一届全运会上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是解放军男队实力强劲,二是个别规则不合理。比如防守队员可以伸手推搡进攻球员,甚至可以推倒对方进攻球员,但不会被吹罚。还有就是场上队员可以在领先的情况下不再进攻,很长时间在场上互相传球,让比赛看着很乏味。当时我就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当然这些现象在后来都通过规则的修改,受到了限制。
寄语:手球是一个能够全面锻炼身体的好项目,希望新一代中国手球人能够把它在中华大地上发扬光大。“
(青岛女子手球队)
人物简介:今年96岁的孙以询先生是我国手球裁判界泰斗级人物。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退休,-直做着裁判以及相关的工作同时也带出了很多出色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他也是我国1984年考评第-批手球国际A级裁判员的考委之-。“孙以询先生曾代表上海男子手球队参加了新中国第-次全国手球赛事--全国七单位手球表演赛(1957年)。1958年他已经是新中国第二次全国手球赛事--全国十三单位手球锦标赛的裁判员。在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上,他担任预赛旅大赛区以及决赛阶段的裁判员。
于洪富(时任山东男女手教练兼男手队员):
全运会上带两队
当时 11人制手球是在足球场地举行。比赛阵型基本是4241(4前锋、2中场/边锋、4后卫、1守门员)。防守时4名前锋不能越过中线回后场参与防守,后防靠6名队员进行防守;进攻时2名中场/边锋队员(常规固定可在两个半场进行活动的位置队员)与4名前锋共6人参与进攻,4名后卫不得过中线参与进攻。所以进攻和防守都只有6人参与(11人制手球规则规定:如果某队有6名以上队员位于本方或对方端区,则判该队越位,判罚任意球。但守门员位于球门区内不算。)
我当时是山东男女队的教练兼男队队员。在场上打组织。男队打完一场比赛,我就去帮助指导女队比赛。不过因为整体实力弱,我们山东男女队都没能打进决赛圈。
(校园里的于洪富指导)
人物简介:今年87岁的于洪富曾参加了1958年在中央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手球教练员训练班。他因为1957 年在东北体育学院(今沈阳体育学院)上大三时选修手球,练过三个月,所以训练班主讲老师--来自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汉斯·施泰因让他当了动作示范员。
于洪富 1957 年从东北体育学院毕业后回青岛组建了男女手球队,在山东省手球比赛中分别拿了男子冠军和女子亚军。为准备1959年的第一届全运会,山东省当时两支由打过手球的教练带领的队伍青岛队和济南队,合并组成了山东队,两队各出--半队员
于洪富自 1957 年接触手球,-直到今天都没有离开过手球场,如今他还在青岛的校园里教授青少年打手球,他的手球经历迄今已长达 68 年。
附:
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预赛和决赛各队名次
男子组预赛青岛赛区
1广东、2湖北、3 山东
女子组预赛青岛赛区
1 广东、2湖北、3 上海、4 湖南、5 广西、6 山东
男子组预赛合肥赛区
1 安徽、2 北京、3 西藏
女子组预赛合肥赛区
1 北京、2 河北、3 安徽、4 江苏
男子组预赛兰州赛区
1 陕西、2 云南、3 甘肃、4 四川、5 宁夏
女子组预赛兰州赛区
1 云南、2 贵州、3 甘肃、4 四川、5 陕西
男子组预赛旅大赛区
1 解放军、2 黑龙江、3 吉林、4 河南
女子组预赛旅大赛区
1 辽宁、2 山西、3 吉林、4 黑龙江、5 河南
男子决赛阶段(北京)
1 解放军、2 湖北、3 广东、4 北京、5 黑龙江、6 安徽、7 陕西、8 云南
女子决赛阶段(北京)
1 北京、2 广东、3 辽宁、4 云南、5 湖北、6 贵州、7 河北、8 山西
稿件采写特别鸣谢上海同济大学于中迅教授。资料摘自
《中国手球运动年鉴(1957-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