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运会(1987年·广东广州)
预赛第7 北京女手爆冷夺冠
第六届全运会1987年在广东省广州市举行,共有8支男队和13支女队参加手球预赛,决赛阶段男女各有8支参赛队伍。北京、广西和天津队获得男手前三名,北京、上海和安徽获得女手前三名。
作为预赛第7名,北京女手以黑马的姿态最终夺冠,爆出这届全运会手球赛的最大冷门。预赛分两个赛区,北京女手在合肥赛区6支队伍中,5战2胜3负位列第4名。太原赛区7支队伍,第4名天津队战绩3胜3负。北京女手与天津女手为预赛并列第7名。
北京女手当时15名队员中有8名24岁以下队员,其中包括2名18岁的队员,全队平均年龄只有23.8岁。以这样年轻的阵容出战预赛列赛区第4名,决赛阶段在外界都不看好的情况下,6战全胜最终夺冠。当然这其中的过程异常惊险,两场比赛都只赢了0.5分,一场赢1.5分,另一场赢了3.5分。这次夺冠也随之引领了北京女手在全运会赛事上的4连冠。
本届全运会为了鼓励各队队员在比赛中积极实施远射,比赛规程出台了一个特殊的规则:对在任意球线(9米线)以外的支撑或挑起射门命中者,1.5分计。也因此本届比赛的比分中出现了0.5分。
全运会周期女手大赛前三名
全国锦标赛
1984年1安徽、2上海、3山西
1985年1上海、2北京、3山西
1986年1上海、2广东、3北京
全国手球联赛1985年
1天津、2上海、3北京
全国甲级联赛1986年
1上海、2山西、3广西
全会运1987年
1北京、2上海、3安徽
在这个全运会周期里,上海队大赛3次夺冠2次亚军,天津队1次冠军,安徽队1次冠军,山西队1次亚军2次季军(山西队获亚军年份更靠近全运会年份,因而位居北京队之前),北京1次亚军2次季军,广西队1次季军。这个时期各队实力非常接近,就看哪支队伍准备得最充分,调整得最到位。北京女手全运会当年临时换血,队伍的人员结构并不在最好的时间点,但是由于有底蕴,教练指挥到位,队员团结拼搏,最终杀出重围夺得冠军。
陈自安(时任北京女手主教练):
我们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987年北京女手大换血,上来一批青年队队员,参加过上届全运会的只有5名队员。领导给的全运会任务是进前三,因为之前两届全运会北京女手都是第三名。从客观来讲,实现这个目标确实难度太大了。但是当时我也没考虑这些,就想着把队伍带好。
在备战全运会的过程中,我们侧重强化防守训练,队员们练得都很苦。当年去香港参加比赛回来打全运会预赛,结果打得非常差,差点儿就进不了决赛圈。当时媒体分析决赛阶段各队争冠前景,上海、安徽和广西是夺冠热门队伍,山西队也很有实力。我们被认为是8支队伍中倒数一二的,基本没什么希望。
在决赛阶段比赛中,我们给队员讲的就是去拼每一场比赛,把每一场比赛都当决赛去打。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支队伍特别团结,大家就是拧成一股绳,一场一场地去磕对手。我们赢上海队是1.5分(20比18.5),赢安徽队是0.5分(19比18.5),赢广西队是0.5分(22.5比22),之后被总结为“三个0.5”。还有很难忘的就是那场让人都非常意外的“三打七”的比赛。这场比赛还有27秒时,我们领先1.5分,但被罚下了4人,场上除了门将王涛(现中国手球协会主席)之外,只有两名队员,对方是守门员之外,六个人对付我们两个人。结果一是我们两名队员起到了很好的干扰对方进攻的作用,还有就是我们的门将非常出色,让对方的队员在外围(想得到1.5分,扳平比分)都不敢轻易出手射门,最终她们一分未得,我们赢下了比赛。现在回想起来,那场比赛有如神助。而我们最终夺冠可谓是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点评:记得北京队对安徽队是我们执裁的。当时安徽队实力应该最强(国家队主力最多)。北京队的核心是李丽荣,她在比赛中起到了绝对大的作用。全场就听她一个人在喊,调动队员积极移动。安徽队都比较安静。两队一比较,士气感觉就不一样了。如此接近的比赛,有时就差一口气。 ——李之文
附:
北京女子手球代表队名单
领队:李福圣
教练员:陈自安、郭英泽
队医:鲁芳华
运动员:王涛、苏文琦、王亚青、江童、高晓燕、刘晓惠、石伟、唐莉云、王玉霞、张建莉、万洁、甄爱晨、李万龙、管维、李丽荣
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预赛和决赛各队名次
男子预赛太原赛区
1北京、2解放军、3上海、4山东
女子预赛太原赛区
1上海、2辽宁、3山西、4天津、5甘肃、6黑龙江、7江苏
男子预赛合肥赛区
1天津、2广西、3安徽、4山西
女子预赛合肥赛区
1安徽、2广东、3广西、4北京、5河南、6山东
男子决赛阶段(广东广州)
1北京、2广西、3天津、4安徽、5解放军、6上海、7山西、8山东
女子决赛阶段(广东广州)
1北京、2上海、3安徽、4广西、5山西、6广东、7辽宁、8天津
注:预赛男队8支,女队13支,决赛男女队各8支。
男子最佳射手:第一:邓善军(广西)55分;第二:任利斌(广西)48.5分;第三:王卫东(山西)48分。
女子最佳射手:第一:甘春燕(安徽)66分;第二:朱觉凤(广西)47.5分;第三:于彩芹(辽宁)、戴简芬(广东)47.5分。
稿件采写特别鸣谢李丽荣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