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夺得新德里亚运会男子手球金牌的中国男手的17名队员中有两人是由手球之乡安徽的一所学校培养的,你知道这是哪所学校吗?它就是安徽省淮南市第七中学(以下简称淮南七中),而这两名队员就是有亚洲“铁门”和“亚洲第一防守”之称的谢继勇和韦和平。
这里还要再讲讲那支中国“金牌”男手队伍。1982年是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在亚运会上力压劲敌日本代表团夺得金牌第一。那次也赢得惊险,金牌数是61对57。而当时就在中日金牌争夺最为激烈的亚运会后期,中国男手半决赛力克韩国,将在决赛上迎战日本队,中国代表团特意派人找到中国男手教练组,鼓励他们力拼金牌。结果中国男手面对此前对自己保持七连胜的日本队,以无比的勇气一举以24比19拿下,为中国代表团增添了一枚极大鼓舞士气的金牌。
从这支铁军走出来的谢继勇和韦和平也为自己的母校留下了“拼搏协作”的体育精神,几十年过去,如今它依然是淮南七中的校训。
1958年建校的淮南七中一直以来都很重视校园体育。1984年学校打过手球的体育老师项传铨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正式通过校本课以及成立校队,带动淮南七中开展手球运动。手球运动也就一直传承下来,中间即使经历了近10年的合并校(2000年与淮南三中合并,2010年恢复建制),手球运动也一直没有中断。淮南七中也成为目前已知的,国内坚持开展手球运动时间第二长的中学(迄今上海建青学校为52年,安徽淮南七中为41年)。
沙土场地与坚守精神
副校长陶勇的学生时代就是在淮南七中度过,1999年参加工作就又回到母校任教。他见证了淮南七中手球多年发展的历程。“2010年以前,我们学校的场地条件非常差,是沙土场地,为了不出现扬尘,每次活动之前都要浇水。校队全年无休,周末假期也进行训练。”他回忆道。
淮南七中廖骥校长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尽管有各种困难,但是淮南七中手球运动的开展情况总体是不错的。历任校长都很重视学校这个体育品牌项目的接续传承。并尽可能加强对项目的支持力度。目前学校的手球开展是校本课程+校队的模式,有两位手球教师,其中一位是学校专聘的手球教师。各个年级都有手球校本课。校队在训队员有40-50人。
“手球拼搏协作的精神也是我们淮南七中的校训,我们学校也开展其他一些体育项目,但是手球是主线,以其带动孩子们的健康发展。”廖骥校长介绍道。
冠军摇篮与人才基地
在一任又一任学校领导班子具有战略定力的鼎力支持下,手球项目得以在资源匮乏中坚守,在时代变迁中传承。然而,正是这种在逆境中起步的经历,磨砺了淮南七中手球人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品格。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他们用汗水浇灌希望,用拼搏书写传奇。全国及省级冠军的桂冠一次次加冕,1995年更是代表国家随体育代表团赴日本参加中日韩体育比赛,并出访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进行友谊赛,让中国校园手球的身影闪耀在国际赛场。
淮南七中为省专业队、各级体校和高校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中有谢继勇、韦和平,有曾担任国家队队长的陆万宏,有曾任安徽男手主教练兼国家女手教练员的王来黔。前任校队教练邓军,不仅是2008年奥运火炬手,更作为裁判执法过奥运会、亚运会等多项国际大赛。
淮南七中曾7次夺得全国中学生手球赛桂冠,10多次摘得全省冠军。并荣获“淮南市青少年单项体育(手球)后备人才基地”、“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手球运动推广学校”等称号。
学校还曾作为全省唯一的中学代表,参加了全国的表彰大会,代表有幸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瞬间。
淮南七中手球运动的兴起,始于一个富有远见的决定——走特色化办学之路。在条件有限、经费困难时期,手球梦想的种子被毅然播下。回顾淮南七中手球运动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教练团队的奉献史与校领导的支持史。从项传铨老师的奠基,到常胜志、郑义教练的付出,再到邓军、胡琪、汤庆节教练以及专聘教练李增铮的传承与开拓,每一位教练都是这坚守之路上的灯塔。而背后,是每一任校长、每一位校领导难得的“接棒”精神,他们将手球视为学校的传家宝,在政策、经费和人文关怀上给予持续保障,确保了特色项目不会因人事更迭而中断。他们倾注心血,默默耕耘,是手球精神得以代代相传的关键。
在淮南教育的版图上,淮南七中以四十多年的执着,完美诠释了何为坚守的力量,何为传承的精神。
他们不仅是在开展一项体育运动,更是在构筑一种文化,一种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甘于奉献、追求卓越的价值追求。这份由全体师生与历任领导共同铸就的坚守,为中国手球运动的校园发展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生动范本。
它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源于内心的坚持与一代又一代人无私的传承和坚定的支持。而淮南七中的这面飘扬在淮河之滨的手球旗帜,必将因其坚守的力量而更加鲜艳,因其传承的精神而历久弥新。
附:参加全国中学生手球联赛历年战绩
1986年 女子第4名
1987年 男子第4名
1988年 男子第2名
1989年 男子第1名
1990年 男子第1名
1991年 男子第2名
1993年 男子第3名
1994年 男子第4名
1995年 男子第1名
1997年 男子第1名
1998年 男子第2名
1999年 男子第2名
2000年 男子第1名
2002年 男子第1名(合并淮南三中)
2003年 男子第3名(合并淮南三中)
女子第2名(合并淮南三中)
2004年 女子第2名(合并淮南三中)
2005年 男子第1名(合并淮南三中)
女子第1名(合并淮南三中)
2007年 男子第2名(合并淮南三中)
女子第2名(合并淮南三中)
2009年 男子第2名(合并淮南三中)
2010年 男子第13名
2012年 男子第5名
2014年 男子第6名
2016年 男子第11名
2023年 男子第2名(五人制)
